您的位置:首页 >国内 >

说“京片子”的外国专家柯马凯:让外籍孩子觉得中国是好地方

——

2021-02-05 19:17:06

中新社北京2月5日电 题:说“京片子”的外国专家柯马凯:让外籍孩子觉得中国是好地方

中新社记者 王恩博

说着一口地道“京片子”,自称“长在红旗下”,若不是看到柯马凯的面孔,你很难想到他是一名在华工作生活的外国专家。

1951年出生在北京的柯马凯,父亲是英国人,母亲是加拿大人。从他的太姥姥到孙辈,一家六代人都在中国生活过,其中五代人曾经或正在华从事教育工作。

2004年,柯马凯获得“中国政府友谊奖”。这是中国政府为表彰在中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外国专家,所设立的最高奖项。2019年9月,柯马凯的母亲、新中国英语教学的拓荒人、时年104岁的伊莎白更被授予中国国家对外最高荣誉勋章——中华人民共和国“友谊勋章”。

这位见证了新中国发展历程的老专家近日在北京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谈及新中国腾飞的原因,柯马凯认为教育是一大要因。

新中国成立以后开展扫盲运动并大力兴办学校,对外语的关注程度也不断提高。柯马凯回忆,早在上世纪50年代末,北京很多小学四年级起就开设外语课。他就读的北外附小条件较好,二年级便有了外语课,起初教俄语,后来改为英语,并作为必修课。“这说明说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不是一个封闭自守的国家。”

后来,柯马凯也曾一度到英国、美国学习工作,但最终仍选择回到中国投入教育事业。不过与长辈们教中国人学外语不同,他的学生多是外国人。

上世纪90年代,中国进一步扩大开放、招商引资,来了许多外籍人士。柯马凯注意到,有的外籍人士的学龄子女对中国学校不适应。当时甚至有一些外国机构、企业的人才不愿来中国,主要顾虑就是子女入学问题。于是,柯马凯1994年与友人一同创办了北京最早的国际学校之一——京西学校。

柯马凯说,当时北京一年就批了3所外籍人士子女学校,但办学理念各有不同。有的人觉得应该把外国教育体制原样照搬,京西学校则更注重多样性,这一特色延续至今。目前京西学校有1000多名学生,来自50多个国家。学校注重求同存异,为不同国家的学生开设了母语课程。

“但学生们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汇聚在中国北京。”柯马凯说,中国是文明古国,拥有灿烂文化,“我希望任何一个外籍孩子在京西学校哪怕只上了一两年学就能终生不忘,就能觉得中国是个好地方、中国人特别友好、中国文化特别有意思,而且还会说点中文。”

有着西方背景,又长期在中国生活,往来于中西文化之间的柯马凯说自己“两种都喜欢”,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珍爱。

他还记得,中国刚开始推动“四化”建设时,有人把现代化翻译成“westernization”(西化)。“但我觉得中国的现代化不应是西化,以北京建设为例,如果我走到某处随便拍一张照片,我希望人们一眼就能从建筑和一些特征中认出这是中国。”

柯马凯前后在北京生活了几十年。聊起这座城市,他脱口而出:“北京太可爱了”,并告诉记者自己儿时最爱去颐和园滑冰。

今年由于新冠肺炎疫情,颐和园停止了冰场活动,柯马凯难掩遗憾,但也对相关防控措施表示非常理解。他认为,此次疫情应对显示出中国体制的优越性,“尤其当遇到天灾人祸时,必须有一个强大的中央进行统筹安排,否则就难以保障人民安全”。

柯马凯说,待疫情好转,他一定要带着自己的小孙女们,到北京颐和园、大运河的冰面上畅快滑行。(完)

热点排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