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原创 >

充分发挥饮食 文化育人功能

——

2021-11-08 12:36:12

“夫礼之初,始诸饮食”。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从初期果腹、充饥的生存需要,到今天蕴含认识事物、理解事物、为人处世的哲理,“食”已成为文化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在多方论证的基础上,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实验小学开设了“食育课程”,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培养学生良好的饮食习惯,充分发挥饮食文化的育人功能。

课程目标

“食”的问题关系到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青少年时期是塑造学生良好饮食习惯的关键期,这个时期的饮食习惯会影响学生一生的生长发育。食育不仅仅是饮食教育,更是以食养德的教育,是一个贯穿学生成长始终的长期工程。

小学时期,学生身心发展存在较大的阶段性差异,针对这种差异性认识,学校将食育课程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认识了解。学校以学生日常饮食为切入点,让学生了解日常食品的基本营养,学习饮食的营养均衡以及健康食品的制作方法。

第二阶段:感受熏陶。学校通过中西方饮食历史以及中国民间特色美食的介绍,让学生了解中国的饮食体系,感受中国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

第三阶段:实例讲解。学校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了解健康饮食与不良饮食对身体的影响,从而引导学生树立科学健康的饮食卫生习惯,指导学生制作健康美食菜单。

课程内容

学校将食育课程分为几个方面,系统进行归纳整理,以便学生能够有更为直观的认识。

食之认知:学校帮助学生了解“食”的起源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与饮食有关的知识,通过饮食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学生日常生活能力、独立处事能力等;通过对食物的种类、外形、习性、生长环境和生长规律等方面的学习,增进学生对于食物本身以及与食物相关事物的认知,从而培养学生的健康饮食习惯、正确人生观、艺术想象力;以学生的日常饮食作为切入点,讲解基本的营养均衡饮食方法,让学生学习了解日常食品的营养成分。

食之门径:学生根据食物的外部特征和自身身体状况,合理地辨别、选择食物;通过一系列与进餐相关的活动,掌握餐具使用、自主进餐、尊重长辈等饮食礼仪,从中习得和传承优秀的饮食文化及由此衍生的文化礼仪;了解享誉海内外的中国美食菜系、中国大江南北的民间名小吃以及这些美食的传说、历史、发源地等相关文化知识。

食之实践:学校引导学生树立科学健康的饮食卫生习惯,介绍日常食品的快捷、简单制作方法——指导学生利用常见的瓜果、豆类、奶制品等搭配制作美味营养的健康食品;指导学生掌握拼盘的基本技能和色彩搭配,使用蔬菜、瓜果等基本材料进行实际搭配制作;指导学生制作营养均衡的膳食菜单,并说明各自菜单的特点。

课程实施

聚焦食育课程,学校根据学生年龄和季节特点,对学生开展食物生长环境、外形特征、营养价值等食育活动,推进食育与科学、艺术、健康、阅读等课程的有效融合。

学习食物的特征、营养价值与禁忌。在午间配餐时,学校通过就餐仪式、午餐介绍、食育微课堂等形式,帮助学生学习食物的特征、营养价值与禁忌等知识。

让学生亲自参与劳动实践。在午餐后的活动时间,教师带领学生到劳动实践教育基地照料农作物并进行观察记录。农作物收获时,学生亲自采摘、清洗、切割,然后在美食节上展示、制作美食;或将劳动收获带回家中,与家人一起制作、分享。此外,学生还会将自己的美食图片制作成画册或海报,带到学校与其他人一起分享。

把食育课程融合到主题教育中。学校结合“春天来了”“在秋天里”“春夏秋冬”等主题,让学生了解植物生长的变化规律、植物与自然因素的紧密联系等;利用大自然的恩赐,引导学生进行艺术畅想,结合“我的身体”“有用的植物”等主题,了解食物对人类的重要影响。

将食育课程与社团活动相结合。学校开展“小小演说家”学生社团实践,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与食育课程结合,融入散文、古诗、儿歌、音乐剧、童话剧等内容,充分挖掘学生潜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帮助学生走向健康、阳光、睿智的人生之路。

组织学生体验食物的搭配和制作过程。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校组织学生到配餐中心,将自己学习和积累的关于食物的知识,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进行生动的展现、运用、创造。

注重食育与传统饮食文化的结合。学校通过对各地小吃及历史民俗文化的介绍,提高学生对饮食文化的兴趣。每逢传统节日,学校会与家长积极配合,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共同开展食育文化的主题活动。

课程评价

教师为学生撰写食育活动观察记录。教师每天记录学生在校食育活动的行为表现,对学生表现出的学习品质和情感发展给予积极正向评价。

家长为孩子撰写食育活动观察记录。家长结合孩子在家用餐情况,记录孩子家庭食育活动的各类表现。

记录学生的食育作品和故事。学校让学生将每次参加食育活动的过程和体验以绘画的形式记录下来,在相关平台上予以展示。

热点排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