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原创 >

湖南长沙:种质资源数字化 生物育种更高效

——

2021-10-20 12:01:41

种业创新是农业科技创新的核心问题,我国与种业自主创新的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首要解决的就是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问题。在湖南长沙,有科研团队在探索种质资源数据化建设,把水稻、玉米等作物的基因变成数据存储起来,让生物育种更精准、更高效。

总台央视记者 姜恺:生物的基因组实际上数据量是很庞大的,像一株水稻它的数据量就能达到400M左右,而我手中这样一个64G的闪存盘也只能储存十几株水稻的基因组数据。所以,建设数字化的种质资源库必须要依靠海量存储和高性能计算技术,才能为接下来的人工智能育种打下基础。

常规的种质资源库也被称作“种子库”,会保存各种各样农作物的活体种子,像一个种子的图书馆或是资料室,育种家培育新品种需要什么样特性的品种就可以来这里找。有的种子库甚至会储存多达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份的作物种子,而把这些海量种子的基因数字化,就需要强大的计算机储存空间。

华智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物种业超算中心首席数据官、博士 贾高峰:我们普通的个人电脑现在的存储容量大概在几个T,而我们海量存储的生物数据现在大概在PB级以上,所谓的PB级就是1个P就是1000个T。

新品种培育很多时候就是把多个品种的优良基因恰当的组合在一起,育种家往往需要尝试多个组合,才能找到最合适的搭配。而有了数字化的基因数据之后,育种家就可以利用超级计算机综合基因型、表现型和环境等因素建立模型,快速找到合适的搭配。

华智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物种业超算中心首席数据官、博士 贾高峰:我们常规育种假如有20000个组合,我们在田间通过人工选择的方式大概需要两三个月的时间才能完成。但是我们利用人工智能AI技术,我们就可以在机房、在实验室完成,时间大概一周左右。

通过人工智能的筛选,需要去田间实际验证的组合数量被大幅度压缩,试验田的利用效率也因此提高了。

华智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试验基地负责人 李宙炜:我们20000个组合的话,如果一个组合大概种3到5平方米,可能我们需要的面积在120亩以上,而我们通过AI育种技术之后可以缩减至15至20亩,我们通过节省的土地能够进行更多研究。

热点排行 Top